全球免费服务热线
400-1829-877
分享到:

首页 >> 成功案例 >> 导播技术

试论电视导播的编辑意识
发布时间:2015-8-14 浏览次数:2020次 来源:

电视导播是一门综合性工作,集艺术、技术和电视意识于一体。电视导播的创作思维必须先于摄制集体通过电子设备的操作呈现最终结果之前就形成。“电视的本性要求导播通过监督一个制作群体,并且操纵复杂的机器来表达一个视像。导播必须把意图交代给摄制群体,同时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并运用声音来辅助视频完成节目。所有这一切首先产生于导播的思想之中,然后,由一系列的设备和制作技巧来把这些设想体现到荧屏上去。”随着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ESP电视演播室制作,EFP电视现场制作以及新闻节目直播和体育赛事转播大量增加,高质量的传播和录制都对导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播工作是要在信号切出的瞬间清晰地表达视像,还原现场,要把握节奏并恰当地表现应有的气氛和环境。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有艺术性的工作,一个导播人员应当具备编辑意识。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导播中的编辑意识就是要把电视编辑的思路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

实际工作中,编辑与导播的具体工作有很强的相似性,可以说导播的概念涵盖于编辑的概念,切换与电视画面编辑的原则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导播工作的编辑有别于其他电视节目制作的编辑状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一般的电视节目编辑过程中,组合段落、安排节奏、考虑画面效果、使用声音,调整叙事结构,每一步都需要几番斟酌。所以花费几个小时编辑一二分钟内容的事并不少见。但是现场制作的特点是与节目同时进行制作,在导播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摄像、切换的细节精益求精,无论是画面的组合,还是节奏的控制都需要在切出的瞬间完成。这种即时性的特点是电视所没有的。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高标准地制作节目,节目的创作者应当尽量做到对节目或事件本身多些了解和周密的计划安排。实际生活中,某些节目和事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重复,那么前期的彩排就给导播的即时性切换提供了预判空间。

现场制作可按节目类型分为“可预演节目”和“不可预演节目”两种现场制作。比如歌舞节目、戏剧、音乐会、有预演的庆祝活动等都可以预看或预演;而体育比赛,时事新闻等则无法预看。对于可预看的节目一定要预先观看。比如,对一个话剧的现场播出事先要多次预看,还应当拿到排练剧本,导播人员与摄像人员应当结合剧本仔细研究,在对主题、情绪有了足够的了解之后,制定分镜头方案。它是对整个剧情的分解和提炼。这个有镜头提示的剧本将称为现场制作节目的依据。然后根据节目类型、规模和现场情况来决定使用摄像机的数量、摄像机位和进行任务分工。之后进行带机的彩排和演练,经多次合练之后,导播切出的画面才能保证尽量做到精美,播出的节目才会征服电视观众;大型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它的发生发展有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可循。如果需要现场播出或现场报道这种节目,即所谓“不可预看节目”时,它的制作程序和掌握的重点方面就与“可预看节目”有相当大的差别了。面对现场报道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节目时,首先进行的工作是进行周密的调查了解。对事件进行的议程,甚至包括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都要做好事先的准备,有一个详尽的了解。根据自己以往积累的丰富经验,对面临事件或场面有一大略的估计和推测。而面对具有两重性(既有一定的现场规律,又无法预看)的体育比赛现场节目时,一般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足球比赛的场地、时间和过程是我们熟悉的,现场使用摄像机的数量、位置和摄像机的分工也是基本明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规范化操作是当今体育转播的一个趋势,对于规范会的趋势我将在下面的文字中有所论述。

导播工作是一个多工种配合下的综合操作,导播工作需要有大编辑意识,不仅需要导播与摄像之间有默契的配合,而且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导播经验的积累,导播的分工操作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以往电视转播的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导播这个职位,但是现在逐渐被导演组或者视频导演所代替代,导播的人数也有过去的一至两人发展到现在的五六个人,成组的导播分工明确,有调机导播,切换导播,技术导播,大屏幕导播,执行导播,放控导播等职务。还存在两级导播甚至多级导播共同完成转播任务的情况。这是电视节目制作不断成熟的表现,也是导播工作不断完善的表现。

在具体的导播工作中,编辑意识的体现无处不在,这里仅从节奏的把握、情绪的控制、对事物的客观报道以及规范化编辑思路等方面结合受众心理分析和电视转播等理论来探讨导播编辑意识的具体表达。

1、节奏的把握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节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元素。电视是时间与空间的复合体,节奏自然既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又表现在空间的运动形态上。另外,电视是视听综合艺术,节奏也就既依附于活动的影像中又依附于声音里,是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有机结合。

具体到导播工作中,节奏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综艺晚会的转播中。一台大型的综艺晚会往往是由数十个节目组成的。每一个节目的切换要把握节奏,整台晚会的节奏更需要控制。如何把握总体节奏和单元段落中的具体节奏的关系,如何运用段落节奏形成整体节奏都是需要导播深入思考的。当然,整台晚会和每个节目的节奏与节目本身和整台晚会本体的内在节奏有很大的关系,导播所能控制的只是节目的外在节奏。在有限的可控制范围内,导播把节奏控制得游刃有余才能彰显功力。

节奏与镜头有着密切的关系。镜头的长短,镜头的内容,镜头的运动等都对电视节奏产生影响。特别是镜头的长短是编辑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不同长短的镜头,形成不同的编辑关系。它对整个电视作品的声画定格,情绪的渲染及叙事的清晰明了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决定了电视的节奏。

2、情绪的控制

镜头语言除了叙述性的画面外,还有描写性的,用来描绘某种情绪,气氛或形象。在导播类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的现场直播和录播都是通过现场镜头切换、同步组接画面、再现现场的真实情景,以真实的现场氛围使电视观众受到感染。节目是否给观众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宣泄,与导播的镜头组接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谈话类节目特别强调导播对情绪的控制。从受众接受理论来讲,谈话类节目能够利用互动参与、平等交流、对话的人际传播方式来表达,观众一定乐于接受。所以在谈话类节目中,要用镜头拉近谈话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要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有种与明星、与当事人平等对话的感觉。观众能不能进入谈话人的内心世界,能不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如何酝酿现场情绪给电视观众营造一个情绪场,导播在切换的时候要有所注意。

一般来讲,对于情绪的控制,讲究“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基础,根据人物情绪的喜怒哀乐等在表情的表达过程中选择编辑点”。情绪编辑点的选择应注重对人物情绪的烘托、渲染,在镜头长度的把握上一般要放长一些。把剪辑点选择在人物情绪的抒发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而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强全片的感染力。动作编辑点的选择,只要掌握动作的规律便容易把握,而情绪编辑点的确定,全凭编辑人员对情节、内容、含义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说情绪编辑点的选择无规律可循,也很难以概念加以阐述。所以,情绪切换点的选择最能检验导播人员的艺术素养。

为了避免访谈过程中说话人单一特写镜头的单调,演播室在观众席前设立了一个可横向移动的机位,可以运动地展示舞台全景,我把它称之为“情绪镜头”。横摇或横移通过用来展示关系、环境、场面和规模,一般要求镜头平稳均匀,使观众可在空间的呈现中不断发现并看清新内容,这样运动的落幅通常应该是有表现力的主体。它的设立完全是为了调节或者渲染现场情绪所设置的,是导播意识的体现。当被访者在说话的时候,为了防止单一镜头过长给观众带来视觉疲劳,可以反打主持人的反映镜头。但是这样的硬切,人为地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和情绪,有的时候会破坏情感去表达的流畅性。这个时候这个可运动的“情绪镜头”就起到了既使情感保持连续,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情绪的表达,同时还起到了还原现场感的作用。

3、对事实的客观报道

在新闻学上,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事实的客观性,决定了新闻的客观性。这些新闻理论的编辑思路一定要贯穿到新闻类节目的导播过程当中,导播人员如果没有这样的新闻客观性,工作中就会出现事实的遗憾。例如,第九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转播,由于日本电视台的主观意图,当中国女排以3比0击败日本队的最后一球落地,一直到闭幕式发奖前的一大段时间内,日本导播都没有给夺得冠军的中国队镜头,而在画面中的,不是沮丧的日本队员,就是毫无表情的日本观众。由于日本导播不顾新闻客观性的操作,使中国观众失去了知情权。我们只好从次日的报纸上补读当时中国队夺冠的那兴奋动人的场面。即使不从观众心理的觉度切换、调度镜头,就是从新闻事件的捕捉上,电视导播也不应删去这样的客观镜头!摄像机、切换台是没有感情的,但操作它的人若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加在上面,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这样的事件,提醒了我们的电视导播人员在进行新闻报道或者国际赛事转播中,镜头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应当铭刻于每一个电视工作者的心里。

导播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它涉及到广播电视的宣传方针、宗旨、节目的设置、报道计划的制定及实施、播出的效果等等。因此,有人把导播工作比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中的“心脏”。凡是与节目的设计、布局、指导制作、修改加工、审定播出等相关的环节,都须由导播来进行处理,决定取舍,把握方向。

4、标准化编辑思路

随着体育赛事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扩大,体育赛事的转播已经进入了一个电视转播公共信号制作标准化的阶段。

 

我们以雅典奥运会的电视转播为例,雅典奥林匹克电视制作委员会(简称AOB)对每项比赛的电视国际信号的制作,制定了严格而又详细的技术要求。整个电视国际信号制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标准化的操作。例如,参与制作的电视台与雅典前和到之后会收到两本手册,手册中说明了对制作方的要求、定的计划、以及提供的设备情况、供电设施情况、场馆布局、环境、地图等。标准化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导播该切哪个画面及什么景别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制作国际信号的技术人员使用的所有设备均由AOB提供,声音质量标准相同,这样有利于标准化制作。所有的AOB工作人员分工细致,各司其职,每一部门的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比如布线的工作,就是专门有一部分人负责按AOB的要求,按时布线到位。转播车到位时,所有的包括电源、视频、音频等综合电缆及各种端口都已布好,音频制作人员只需按AOB要求用短线布一下话筒就行了。字幕的使用同样有标准,在工作流程中,AOB做了严格的要求,诸如字幕何时出、出多长时间、以何种形式出,等等。AOB要求给出的镜头必须要让从七八岁到七八十岁的人都能看懂,不能采用只有专业体育人员才能看得懂的表现运动员小动作的镜头。诸如不仰拍、不俯拍、切换不能太快、给观众的镜头不能摇得太快等等,AOB都提出了详尽而严格要求。AOB对整个工作流程也做了规定,从赛前准备到国际信号开始制作,再到比赛结束,同样是有标准可循,制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作流程。

    综上所述,编辑思维应该贯穿于节目创作始终,它涉及到电视节目制作的方方面面,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导播的编辑意识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既要有对画面剪辑的掌控能力,又要发挥团队配合的能量,还要对受众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世界先进的制作理念,导播的编辑意识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节拍。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编辑意识,才能出色完成导播任务,给观众奉献最精良的电视节目。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电视的发展与思考

下一篇: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