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新闻的视觉标准
发布时间:2018-11-6 浏览次数:2148次 来源:
1、会议新闻

从省委常委会议到一般新闻发布会,侧重点要区别“重要会议重点拍,一般会议快速拍”
重要会议:省委常委及扩大会议、省政府会议、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两会报道;
一般会议:各厅局会议及一般性新闻发布会;
构图原则:正面为主、景别丰富、非编拍摄、收录同期。
a、正面构图为主

正面构图使会场全景对称,增强人物肃穆感。人物构图时预留字幕空间
b、景别角度丰富(同景备用)

台上到台下,全景向中近景变化,角度呈左右对称。全景高角度,人物近景低角度
c、无编辑拍摄

对流程、嘉宾和环境充分了解,规划拍摄顺序,遵流程、排名、台上下、全-中-近-全拍摄
d、同期声收录

多机位,收录领导的同期讲话。后补拍听众反应及会场环境。事先要与记者沟通,不漏拍重要同期,角度丰富,构图严谨
2、社会新闻
.jpg)
社会新闻题材广泛, 经济、民生、重大/突发事件皆属范畴。
a.首要考虑面对观众。最自然的方式是“视线剪辑”,即用现场观察性画面,充分真实是信息、展示人物面对镜头的真实
.png)
记录特殊环境的人物行为,要求近距离接近现场,捕捉动态

体验式人物报道,可主观镜头,引导观众身临其境

记录人物连续性行为,需跟拍中变换角度,收录同期
b.用全景展示规模,特写放大细节。全景是中近景与特写之间最安全转场。特写可拉近与现场和人物的空间。

全景视角高、场面大,多用于开始或结束。要注意利用好透视和线条来构图。

特写捕捉神态、放大细节、满足观众由浅到深了解新闻的收看心理,往往是点睛之笔。
c.无论现场复杂,须虑景别与角度的配合。景别全-中-近-特,角度正-侧-仰-俯
一般手法:从面到点【或反】,只有景别变化,没有角度变化。

景别由大到小,相当于由全到特的固定推,视觉呆板,没有跳跃感
d.推荐配合手法:从面到点【或反】,既有景别变化,也有角度变化

远-近-特-全,镜头间的角度变化大,具有视觉立体,详细展现生产线规模。
3、人物采访

央视联播采访,人物朝向一右一左,产生视觉跳跃,便于剪辑。

BBC演播室嘉宾采访,小全景加特写,直截了当。

空间小的办公室里用窗光,尽量虚化背景,加过肩。

多种形式的采访:1、环境 2、动作 3、追踪 4、街访
采访景别小,背景容易控制,采访背景大,人物更自由随意;站定式易于控制构图,行追式要争取正面角度。

正反打轴线原则:
人物访谈,机位要处于人物轴线的同侧,以保画中两人视线相对,并从嘉宾身后,主持人身后给出二人中景过度。
四机位:正打近景、反打近景、中景、全景。